学校心理课计划书
学校心理课计划书
一、课程背景
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,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,根据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》和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》,我校决定开设心理课。
二、课程目标
1. 了解心理课的性质、意义,掌握心理课的基本内容和方法。
2. 学会有效地调节情绪,学会应对压力,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能力。
3. 学会沟通技巧,学会倾听和表达,提高人际交往能力。
4. 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,学会寻求帮助,提高适应能力。
5. 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,提高心理素质,为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三、课程内容
1. 心理课的性质、意义和方法,心理课的基本内容和方法。
2. 情绪的调节,学会应对压力的方法。
3. 人际交往技巧,倾听和表达技巧。
4. 常见的心理问题,学会寻求帮助,提高适应能力。
5. 心理素质的培养,提高心理素质。
四、教学方法
1. 讲授法:通过教师的讲解、示范,使学生了解心理课的性质、意义,掌握心理课的基本内容和方法。
2. 案例教学法:通过实际案例,使学生学会有效地调节情绪,学会应对压力,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能力。
3. 讨论法: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,使学生学会沟通技巧,学会倾听和表达,提高人际交往能力。
4. 角色扮演法:通过学生角色扮演,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,学会寻求帮助,提高适应能力。
五、教学评价
1. 课堂测验:了解学生对心理课的理解程度。
2. 作业:布置心理课作业,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。
3. 课堂表现: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,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。
4. 课后反馈:收集学生对心理课的反馈,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。
六、教学安排
1. 周一:心理课知识的学习。
2. 周二:情绪的调节。
3. 周三:人际交往技巧。
4. 周四:常见的心理问题。
5. 周五:心理素质的培养。
6. 周六:课程小结。
7. 周日:课外活动。
八、教学人员
1. 教师:负责课程的讲解、示范和评价。
2. 心理辅导员:负责课程的辅导工作。
九、教学过程
1. 周一:讲解心理课知识,了解心理课的性质、意义和方法。
2. 周二:讲解情绪的调节,学会应对压力的方法。
3. 周三:讲解人际交往技巧,学会倾听和表达。
4. 周四:讲解常见的心理问题,学会寻求帮助。
5. 周五:讲解心理素质的培养,提高心理素质。
6. 周六:小结课程内容,布置作业。
7. 周日:课外活动。
十、教学原则
1. 理论联系实际,提高课程实用性。
2. 因材施教,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。
3. 启发性教学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4. 严格要求,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。
5. 鼓励性教学,树立学生的信心和勇气。
6. 集体教学,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。
十一、教学效果
1. 知识掌握:学生对心理课知识的理解程度。
2. 能力培养:学生在心理课上的能力培养情况。
3. 人格塑造:学生在心理课上的人格塑造情况。
4. 课程价值: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程度。
十二、教学准备工作
1. 教师:明确课程目标,熟悉课程内容,掌握教学方法。
2. 心理辅导员:了解心理课教学内容,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。
3. 教学工具:准备课程所需的工具,如PPT、教具等。
4. 课程场地:安排合适的课程场地,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。
5. 学生材料:准备学生所需的学习材料,如笔记本、作业本等。
6. 课程评价:准备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方法,如测验、作业等。
7. 课程宣传:向学生宣传心理课的重要性,鼓励学生参加。
十三、课程进度安排
1. 第一周:心理课知识的学习。
2. 第二周:情绪的调节。
3. 第三周:人际交往技巧。
4. 第四周:常见的心理问题。
5. 第五周:心理素质的培养。
6. 第六周:课程小结。
7. 第七周:课外活动。
8. 第八周:课程的复习。
9. 第九周:课程的总结。
10. 第十周:课程结束,进行课程总结。
十四、课程教学
1. 讲解课程知识,让学生理解心理课的性质、意义和方法。
2. 让学生了解心理课的基本内容和方法,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。
3. 让学生学习心理课知识,学会调节情绪,应对压力,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能力。
4. 让学生学习人际交往技巧,学会倾听和表达,提高人际交往能力。
5. 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,学会寻求帮助,提高适应能力。
6. 让学生了解心理素质的培养,提高心理素质。
7. 让学生学会课程的总结,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。